2月23,渝中区生态环境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,今年渝中区将深化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特别将重点放在打造“无废医院”上. 渝中区计划实施40余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精细化,并完善小型医疗机构收运体系. 预计全区将在年内实现28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和可追溯. 作为重庆老城区,智能医废管理系统渝中区人口密度大,近400余家医疗机构每年产生感染和损伤医疗合计达3000余吨。为了提升医疗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水平,渝中区通过机制创新、试点打造和完善等举措,持续推进“无废医院”建设.
为了推进“无废医院”建设,渝中区与区卫健委建立了协调联络、互通及联合执法机制. 通过高标准、精心化工作,渝中区已经成创建了2个市级、8个区级“无废医院”示范点. 同时,渝中区制定了医疗规范化管理标准,并建立了1个区级医疗化管理平台和两个数据库。此外,医疗机构内部还配备了智能秤、监控摄像头等终端设备,以实现医疗全过程记录和监测. 通过构建“1+2+N”化管理模式,渝中区医疗垃圾称重、记录、台账等工作实现了一键化作,避免了人工误差,为远程提供了便利. 同时,智能医废管理系统这种管理模式还能实现医疗全时记录、全程留痕和全线溯源,对于异常行为能够自动报警.
截至目前,渝中区共有15家医疗机构纳入了医疗化平台,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。这些医疗机构都采取了先进管理模式,通过化平台实现医疗全程管理和溯源. 此外,智能医废管理系统渝中区还打造了两个市级、八个区级“无废医院”示范点,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良好参考和借鉴. 通过这些示范点推广和应用,渝中区正在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。
除了“无废医院”建设,渝中区还将深入推进“蓝天保卫战”,抓好PM2.5与臭氧防治、氮氧化物与挥发有机物减排. 力争今年全区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,PM2.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. 同时,渝中区将落实全市总河长令,深化河长制“四长联防”,加强水源地风险管控. 渝中区还计划建成长江和嘉陵江水质自动监测、智能监控、入河排口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等设施,打造综合管理平台,实现“一张图”管理. 通过这些措施,渝中区将提升“两江”渝中段水环境安全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,确保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.
渝中区深化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特别推进“无废医院”建设,是为了提升医疗管理水平,保护环境,为群众健康和生活环境提供更好保障。通过机制创新和示范点建设,渝中区正在不断推进医疗管理现代化和智能化. 同时,渝中区还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推进“蓝天保卫战”和河长制建设,努力改善空气和水质环境,提高群众生活品质。。